早期强化血糖控制,终生获益 ——磺脲类降糖药及二甲双胍在早期强化血糖控制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5-01-20 09:01:43 | 来源:【药物研发团队 2025-01-19】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2025年1月第17卷第1期《中华糖尿病杂志》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指南”)显示,2018至2019 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 11.9%,且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各民族、各地区、性别及年龄之间糖尿病的患病率存在差异;近年来,我国民众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我国糖尿病人群中2型糖尿病占90%以上,1型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糖尿病少见。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是筛查和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因此,加强糖尿病知识及健康科普知识的宣传,早期筛查、早期规范治疗对于控制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指南”明确,如果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满足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静脉血浆葡萄糖≥11.1 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6.5%,或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如果缺乏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则需要同一时间点的两个血糖指标或两个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不包括随机血糖)方可诊断为糖尿病。如果空腹血糖≥6.1mmol/L、随机血糖≥7.8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5.7%,建议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当两个不同的血糖指标检测结果不一致,即一个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另一个血糖指标未达到诊断切点时,则需要再次检测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的血糖指标,并考虑可能影响血糖指标检测结果的因素,方可诊断。
“指南”强调,糖尿病患者均应接受系统的糖尿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培训。对于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血糖不达标者,应尽早采用药物治疗。对于采用一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不达标者,应采用2种或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早期联合治疗是实现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
“指南”认为,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纠正导致血糖升高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即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等。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口服降糖药可分为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的药物和通过其他机制降低血糖的药物。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的药物包括磺脲类、格列奈类、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和口服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通过其他机制降低血糖的药物主要包括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葡萄糖激酶激活剂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泛激动剂。
“指南”指出,医学营养和运动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基本措施。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包括口服药治疗在内的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治疗包括口服单药治疗和口服药联合治疗。我国糖尿病治疗达标率低,患者依从性较差且联合治疗过晚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早期联合治疗在血糖早期达标及长期维持方面优于序贯药物治疗。因此,及时、合理的联用机制互补的降糖药物对于实现早期血糖达标并长期维持十分重要,对于糖化血红蛋白高于目标值 1.5% 的患者,应考虑初始联合应用降糖药物治疗。固定剂量复方剂是口服药联合治疗的选择之一,疗效肯定、服药简单、患者依从性好,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中发挥一定作用。
双胍类药物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有效降低血糖,且价格合理、可及性强、安全性高,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在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其高危风险、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的情况下,二甲双胍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单药治疗首选及联合治疗中的基础用药。二甲双胍的降糖疗效为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0%~1.5%。在我国伴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针对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对再发心血管事件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二甲双胍治疗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下降相关。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一般无低血糖风险。二甲双胍对体重的影响为中性或轻度降低。
磺脲类药物属于胰岛素促泌剂,主要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内源性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磺脲类药物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0%~
1.5%。前瞻性、随机分组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磺脲类药物的使用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下降相关。目前我国在临床上常用的磺脲类药物主要为格列齐特、格列美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和格列本脲。
“指南”规定,如单药治疗而血糖未达标,在排除了生活方式管理不充分、依从性不佳等因素后,应及时进行二联治疗。二联治疗一般是在单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一种其他类别的降糖药,通常是二甲双胍(除非以二甲双胍起始或有二甲双胍禁忌证)。二联治疗的药物还包括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噻唑烷二酮、α-糖苷酶抑制剂、葡萄糖激酶激活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
受体泛激动剂、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胰岛素等。如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距离目标值差距较大,则选择降糖作用较强的药物,如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等。二联治疗3个月不达标的患者,应启动三联治疗,即在二联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另一种不同机制的降糖药。如三联治疗血糖仍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或每日多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采用多次胰岛素治疗时,应停用胰岛素促泌剂。
“指南”强调,早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保护β细胞功能,利于远期血糖控制,还可通过代谢记忆或遗留效应减少远期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英国糖尿病研究后续10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在强化降糖治疗结束后10年仍有获益。英国糖尿病研究后续24年随访的结果显示,早期血糖控制带来的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风险降低及微血管获益几乎是终身的。糖尿病和增龄研究中,对34737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10年,结果显示,诊断后第1年糖化血红蛋白和将来微血管并发症、大血管并发症和死亡风险密切相关。早期联合及早期胰岛素治疗是达到早期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对新诊断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后续采用口服降糖药治疗,这种先强化、再简化的序贯策略有助于优化长期血糖控制。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在短期强化治疗后还能实现糖尿病缓解。
早发2型糖尿病近年增长明显,受到临床高度重视。早发2型糖尿病也称青年起病的2型糖尿病,一般指40岁以前起病的2型糖尿病。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功能衰退更快,胰岛素抵抗更严重,肝糖异生能力更强,血糖更加难以控制,预后更差。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诊断时年龄每年轻10岁,预期寿命多减少3~4 年。英国糖尿病研究的 30年随访结果显示,早发2型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率更高。早发2型糖尿病在诊断后采取强化治疗,及时控制血糖,可有助于改善其预后。
英国牛津拉德克利夫医学院糖尿病试验组Amanda I Adler教授等研究团队于2024年5月在《柳叶刀》杂志发表了英国糖尿病后续研究成果。英国糖尿病研究是一项针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随机、多中心试验。研究始于1977年,历时三个阶段:试验阶段(1977~1997年)、观察阶段(1997~2007年)以及随访阶段(2007~2021年)。试验阶段入选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5102例,其中4209例分别接受常规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磺脲类/胰岛素强化治疗或二甲双胍强化控糖治疗,强化治疗组的治疗目标为空腹血糖低于6mmol/L,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餐前血糖需达到4~7mmol/L。20年的干预结束后,有3277例患者接受了为期10年的随访研究,结果发现尽管治疗已经结束,但强化控糖策略存在遗留效应,持续给患者带来益处,相比于接受常规控糖策略的患者,采用强化控糖的患者并发症明显更少。此次《柳叶刀》主刊刊登了后续随访24年的最新结果。研究显示,与常规治疗组相比,磺脲类或胰岛素强化治疗组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0%,心肌梗死风险降低17%,微血管疾病风险降低26%;使用二甲双胍获益更大,这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0%,心梗风险降低31%。该结果提示,在试验结束后长达24年的时间内,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胰岛素强化降糖带来的遗留效应没有显示出减弱的迹象。这可能是因为,早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不可逆的病理生理变化,如促炎基因表观遗传学改变、糖基化终产物合成增加以及氧化应激等,如能遏制这一过程,可以带来长期的获益。临床上,早期强化降糖方案需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临床特征,如年龄、体重、血糖升高程度、胰岛功能、合并症等,选择合适的强化降糖策略。如果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高于9%,空腹血糖高于11.1mmol/L,或有明显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建议胰岛素强化治疗,迅速缓解高糖毒性,及早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能够诱导部分患者出现病情缓解。其他患者可选择口服降糖药单药或者联合强化降糖。对于年轻、预期寿命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冠心病、无低血糖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应当将强化降糖目标设定为糖化血红蛋白7%甚至6.5%以下。与传统的血糖控制相比,早期使用磺脲类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或二甲双胍进行强化血糖控制可以降低患者近终生的死亡和心肌梗死风险。诊断后立即达到接近正常的血糖水平对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终生风险至关重要。由此可见,磺脲类降糖药、二甲双胍在早期强化血糖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普乐康尼是南昌弘益药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二甲双胍格列本脲胶囊,是一种二甲双胍与磺脲类降糖药格列本脲组成的复方制剂,用于单纯饮食控制和/或运动治疗血糖水平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作为单用磺脲类降糖药或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水平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二线治疗,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早期强化血糖控制。
文献资料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1):16~130
2、Amanda I Adler,et al. Post-trial monitoring of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intensive glycaemic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 extended
from 10 years to 24 years (UKPDS 91),Lancet 2024; 404: 145–55
Published Online
May 18, 2024 https://doi.org/10.1016/
S0140-6736(24)00537-3
3、二甲双胍格列本脲胶囊说明书
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考。欢迎转发,禁止转载,转载授权请联系0791-8816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