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Industry News

人文素养也应该成为通识技能

发布时间:2025-03-13 09:39:44 | 来源:【《南方日报》 2月28日 钟颐】
分享至:0

本文转自《南方日报》,转发仅为学习交流,若侵犯版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随着DeepSeek的横空出世,“文科无用论”重出江湖。有人发出“灵魂拷问”:文科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文科生还有未来吗?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甚至,连反驳它的观点都似乎显得老套,无非就是人的温情与关怀、经验与智慧,代码构筑的逻辑大厦难以承载,文科的困境只是阶段性的,风物长宜放眼量,云云。

 老套归老套,对未来的探讨不会过时。事实上,无论“文科”还是“无用”,都是一个相对含混的概念,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文科”指的是大学里设置的某个专业,与自然科学相对,还是一种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强调批判性、综合性、共情力的思维方式?所谓“无用”,是说在就业市场上选择范围有限,还是它无法根本性地改善人们的生活,回应时代抛出的终极之问?

 必须承认,作为专业的文科,的确面临着一些非常现实的尴尬。比如,在学术生产上,许多研究变成了“文本的游戏”,在各种概念中反复跳转,并没有解决多少实际问题;在教育方式上,专业设置不够合理,要么过度功利化、人文性不足,要么闭门造车、离市场太远。总而言之,认为文科“无用”,往往是缺少专业自觉,未能充分释放它的价值。客观来说,理科教育同样也存在弊端,只是处在时代风口之上,矛盾相对不是那么突出。

 换句话说,这不是在唱衰文科本身,而是文科教育是时候自我革新了。回顾我国数十年的高等教育历程,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一直都在进行,大浪淘沙在所难免。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加速迭代,大量重复性劳动都会遭受冲击,甚至是被取代,一些偏应用的专业危机四伏。部分文科生忧心忡忡,但理科生也并非高枕无忧,比如一些基础性的代码编写、程序测试、漏洞修复等,DeepSeek干得就未必比人差。由此可见,近年来教育部门大力推行的“新文科”“新工科”建设,正是一种必要的调整。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如果说AI素养变成了当下的“硬通货”,人文素养也应该成为一种通识技能,二者并无优劣之分,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最近,多所高校纷纷“立规矩”,明确限制学生在论文、作业中使用AI生成内容的比例,甚至有老师说AI作文全判0分,背后传达的也是这么一个理。正所谓“我手写我心”,机器擅长的却是“集大成”,让它来全权代劳,无异于将思考的权利拱手相送。

 就像人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AI的裂痕终究要靠人去弥合。2023年,科幻作家刘慈欣就曾发出警告,在强势登台的人工智能面前,人类会越来越多地交出操作社会运作的权利,从而陷入一个巨大的舒适陷阱。毕竟,技术大规模应用之际,许多人并不了解,AI是怎么生成答案的,更别提具备“问题意识”了。如何审慎研判其负面效应,及早未雨绸缪,是人文学科的责任所在、使命所在,也理应是优势所。比如,被划为“文科”的哲学,就被称为“万学之王”。作为一种“柔软的力量”,它需要保持足够的弹性,去感受时代的体温,去开启一场“供给侧改革”。

 按照哲学观点,内部因素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性质和速度。真正令文科“无用”的,从来不是外部的冲击。当人类引以为傲的知识壁垒已经被打破,那就应该重新审视,什么才是人类“永不破败的肉身”?当传统的劳动被重新定义,效率和温度又该怎样平衡?如果人类注定不完美,“完美”就一定是“正义”?诸如此类的追问,并没有现成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急于改变又自我否定,过分焦虑又疏于行动,才是最大的危机。

 对“无用论”最好的回应,是“用起来”。就像哲学家康德在启蒙运动中疾声呼喊:“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版权所有© 南昌弘益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技术支持:爱牛云

赣ICP备15005709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赣A202207910060

友情链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科技部网站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赣公网安备 360109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