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动态 Marketing Dynamic

我国中老年人群抑郁症流行病学调研情况

发布时间:2025-04-03 13:19:01 | 来源:暂无数据
分享至:0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健康疾病,会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情绪低落、食欲不振,增加患者的残疾风险及自杀倾向。有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死亡风险是非抑郁症患者的2倍。此外,全世界每年因抑郁症而自杀的人数超过100万,抑郁症是导致健康损失的非致命性三大主要原因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30年,抑郁症将成为世界上负担最为沉重的疾病。据统计,2019年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超过5000万,患病率较1990年增长了22.01%,我国抑郁症疾病负担逐年加重。中老年人群是抑郁症的高发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群身体各项机能急剧下降,导致生活质量降低,加之面临退休、家庭经济压力等客观因素,从而易加剧抑郁症的发展。正确地识别抑郁症,了解不同地区内人群抑郁症的整体患病状况是开展健康宣教和疾病干预的重要前提。

周朋飞等开展的《中国中老年人群抑郁症流行现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旨在通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最新的调查数据,分析中国45岁以上中老年人群抑郁症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为该人群抑郁症的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该研究数据来源于CHARLS于2020年开展的第五轮全国性调查。CHARLS是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持的大型跨学科调查项目,旨在收集一套具有广泛代表性、能够充分反映中国城乡中老年人家庭和个人的高质量微观数据。CHARLS的各轮调查均获得北京大学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且每位被受访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CHARLS数据库调查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研究变量充足,是中国目前代表性较强的社会人口学调查之一。

该研究基于CHARLS 2020年最新调查数据研究分析,经过数据清洗,排除45岁以下的非中老年人及相关变量缺失的受访者后,最终10583例中老年人被纳入分析,发现中国中老年人群抑郁症患病率为40.5%,高于CHARLS在2011(36.8%)、2013(31.7%)、2015(34.6%)和2018年(38.7%)进行的全国性横断面调查,表明我国中老年人群的抑郁症患病率较高且正在逐年上升,我国中老年人抑郁症患病状况不容乐观。

研究发现,虽然我国中老年人群抑郁症患病率较高,但治疗率仍处于极低水平,中老年抑郁患者中,只有5%的抑郁症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并且只有不到2%持续寻求持续、专业的治疗。此外,抑郁症患者易对该疾病产生一定的偏见及误解。这是由于中国中老年人群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强,且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抑郁症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研究显示,精神类疾病患者中约有73%存在程度不一的病耻感,而对于疾病的病耻感会导致患者尊严丧失、刻意隐瞒病情且抗拒治疗,严重阻碍疾病的康复。此外,我国目前尚缺乏充足的心理卫生资源及服务,我国人均拥有的精神科床位及医师与中高收入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我国每10万人拥有的精神科医师为3.64人,高收入国家为7.9人),能够提供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不足3万人,并且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卫生资源和服务分布不均的问题。相比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精神卫生资源匮乏,部分地区每万人精神科床位数不足一张。

根据地区分层后,该研究发现不同地区间抑郁症的患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中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这是由于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经济条件更差,缺乏充足的公共卫生服务及社区医疗卫生资源,公众难以获得持续、专业的心理卫生干预治疗。双重危险假说表明,与生活在经济地位高的人相比,生活在经济条件更差地区的人健康状况更差。而在个人层面上,较差的经济条件会损害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增加认知的脆弱性。此外,经济状况还会影响人们获取治疗的能力和质量,较差的家庭和个人经济条件可能导致患者无法及时获得必要的心理健康支持,进而影响他们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

除此之外,一些社会人口学因素及生活习惯因素对抑郁症产生了显著影响,如性别、睡眠时长、慢性病数量等。该研究结果显示,中老年人群中女性发生抑郁症的危险性是男性的1.432倍,这是由于女性预期寿命普遍高于男性,导致丧偶率较高,这不仅带来情感上的巨大损失,导致孤独感,还可能导致社会角色的改变和经济上的困难,从而导致抑郁症。在生理因素方面,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及体内激素水平的快速变化,中老年妇女围绝经期前后易出现“更年期综合征”,导致失眠、盗汗及焦虑等症状,从而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并增加发生抑郁症的风险。在睡眠状况方面,该研究发现夜间睡眠时长小于5小时的中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的风险是睡眠时长大于8小时人群的2.183倍。研究表明,睡眠时长不足会削弱大脑处理情绪的能力,导致情绪波动剧烈,严重损害情绪功能及记忆力,导致个体更容易感到焦虑及抑郁。并且不规律的睡眠时间或失眠会损害体内的生物钟(即昼夜节律),而有研究表明昼夜节律有助于情绪的调节。该研究还发现患慢性病的中老年人群发生抑郁症的风险更高,并且该风险随着所患慢性病数量的增加而上升。慢性病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生理及心理负担,且负面情绪可能会随着慢性病数量的增加而累积。并且大多数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长期的疾病经济负担及额外劳动力的损失,医疗费用持续支出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从而可能导致抑郁症。

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充分重视中老年人群抑郁症的防治工作,并针对不同特征的人群采取针对性措施,从而改善中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应当加强对于公众特别是中老年人群的疾病知识宣传工作,使公众正确认识抑郁症,消除对于疾病的偏见,为抑郁症患者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同时,还需要加大精神卫生资源投入和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改善心理卫生资源和服务的供给,优化地区资源配置,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从而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在进行中老年人群抑郁症的防治时,还需要重点关注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大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开展广泛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心理问题,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重点针对高危人群进行宣教及筛查,尽早进行干预以降低抑郁症的发病率和疾病负担,改善中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

 

文献资料

1、周朋飞等,中国中老年人群抑郁症流行现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5,25(3):273~278




本文综合整理自南昌弘益药物研发团队,欢迎转发,禁止转载,转载授权请联系0791-88161315。

版权所有© 南昌弘益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技术支持:爱牛云

赣ICP备15005709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赣A202207910060

友情链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科技部网站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赣公网安备 360109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