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的肿瘤科医生
发布时间:2025-04-28 09:32:06 | 来源:【《科普时报》 张英贤、张毅力/文】
本文转自《科普时报》,转发仅为学习交流,若侵犯版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有这么一位内科医生。很多患者都是“刷”到他的科普视频后慕名前来就医,患者在看病时也忍不住称赞他的科普“接地气”“非常受用”。他就是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内科主任医师陈小兵。
2024年,陈小兵被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
“因材施教”讲科普
长了肿瘤就要做手术吗?手术后为什么还要化疗?靶向治疗和化疗有什么区别?什么是肿瘤的免疫治疗……这些都是陈小兵在门诊经常听到的问题,也是癌症患者和其家属最想咨询的事情。
“化疗就像炮弹,敌我混战时虽然可以消灭敌人,但也会造成己方伤亡;靶向治疗则像精确制导的导弹,能够专门瞄准肿瘤细胞发动攻击。”陈小兵擅长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医学概念。在门诊,他还会根据患者的职业和生活背景,“因材施教”地打比方,“要是农民,我就用种地的方法去讲;要是建筑工人,我就用盖楼的道理来说。”
在陈小兵看来,科普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能力,科普能力贯穿于临床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如做科研、写基金课题,以及向其他科室医生讲肿瘤治疗等,都需要科普能力。平时在查房时,如果遇到有意义的问题,或者有必要给患者和其家属阐述清楚的问题,他也是随时随地开讲,还会录一段小视频发给患者。
在抗癌路上,不少感觉迷茫和恐惧、无助的患者和其家属,在陈小兵的科普里寻得了一份内心的安定。“有些人也会求助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有理有据,但做不到有情有爱,无法去鼓励和安抚病人。”陈小兵说。
就地取材做科普
“一个癌字三张口,胡吃海喝加瞎抽。一口一口又一口……”
“预防食管癌,吃饭就不能太烫,要吹一吹、放一放、凉一凉……”
这类陈小兵自编的防癌顺口溜,朗朗上口、简单易记,让他在网络上收获了不少点赞、评论。
27年来,陈小兵始终致力于肿瘤防治研究和临床一线工作。然而,他日常要处理临床工作,还要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整天忙得团团转,根本没有专门的时间做科普。
“对我来说,时间来自通勤路上、休息时和上厕所时。”陈小兵说,“我从不吸烟,极少喝酒,把零碎时间都利用起来,就当是休息了。”为此,他常常利用在车上、饭桌上的时间,用手机查阅资料、发微博、更新微信公众号内容。
经过辛勤耕耘,他在抖音平台(@肿瘤博士陈小兵)上的粉丝量超过33万,微博平台(@肿瘤专家陈小兵)粉丝量近50万。用陈小兵的话说,“一不小心成了网络大V”。他的科普很生活化,都是就地取材,并没有任何专业团队来支持。例如,在下班途中、高铁上、电梯口、讲座现场、公园里,他会伴着“魔性”的音乐,微笑着给大家表演一段“抖肩操”,在旅途中看到一棵长着如肿瘤般大疙瘩的树木时,他感叹生命的顽强与不屈,并用这棵树鼓励患者,要学会带病生存、与疾病共存。
工作之余,陈小兵还会走进企业、学校、工地,甚至田间地头,作癌症预防知识讲座。听过他做科普的人都说,“他长了一张接地气的嘴”。突出的科普能力让他获得了诸多荣誉,如“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首批成员、河南省首个获得科技部“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三等奖的选手。
为了传播最新的肿瘤防治理念,陈小兵主编了一系列科普著作,如《面对癌症:不恐慌不盲从》《全面说食管癌》《食管肿瘤整合康复患者指南2024版》等。其中,《面对癌症:不恐慌不盲从》入选科技部2020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名单,并获得2023年度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科普奖)。在该书序言中,陈小兵写道,希望“能够帮助基层医院,尤其是广大县级医院的医生,提高他们的肿瘤防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