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体质”有三个特点
发布时间:2025-04-28 11:00:56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众号 4月13日】
本文转自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众号,转发仅为学习交流,若侵犯版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研究发现,身上有这3个特点的人,可谓天生自带“长寿潜质”,或预示着一个人的长寿潜力。
手劲大的人
我们常常用“手无缚鸡之力”形容一个人身体素质差。没错,握力确实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和未来长寿的潜质。
2024年3月,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JAMA Network Open》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握力是反映一个人肌肉量的重要标志,而那些肌肉较少的老年人的10年死亡风险较高。
研究纳入5888名老年人,超过13%的人的肌肉功能低下,其中,2.2%的人明确肌少症,11.1%为可能的肌少症。最终分析发现:肌少症的老年人10年全因死亡风险增加93%,可能的肌少症的老年人10年全因死亡风险增加29%。
此外,2024年4月芬兰研究人员在《老年学杂志》刊发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了342,443 名40岁-108岁芬兰人的健康数据。分析发现:手握力较大的人,患常见非传染性疾病和死亡的风险降低2%-10%。
走路快的人
有的人走路风风火火、大步流星,即便年纪大了,走起路来也不输年轻人。研究发现,走路快的人,可能更有长寿的潜质。
2022年《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走路快的人不仅可能更长寿,而且在生物年龄上,比走路慢、步速慢的人更年轻!
研究收集40多万人步行数据,他们平均年龄56.5岁。分析发现:与走路慢的人相比,那些走路快的人更年轻,更不可能吸烟,更不可能有慢性疾病或有行动限制;而走路慢的人的身体活动更少,肥胖率更高。
此外,研究还发现:步行速度与反映身体衰老的指标“白细胞端粒长度”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身体年龄越大的人,细胞的端粒长度就会越短。而走路快的人比走路慢的人“白细胞端粒长度”明显更长,意味着具有更大的长寿可能。走路慢的人和走路快的人之间的“白细胞端粒长度”差异相当于16岁的年龄。
微胖腰细的人
身材微胖,但腰很细?真有这样的人吗?没错不仅有,而且这样的人还更具长寿潜质!
2024年4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施小明教授和吕跃斌教授等在《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了一项关于80岁以上老年人的体重指数(BMI)、腰围与死亡率的关联研究。研究发现:在高龄长寿老人中,微胖且腰围较细的体型,死亡风险最低。
想长寿从这3点开始练起
1. 锻炼肌肉、增加握力
日常很多人喜欢跑步、走路、骑行、游泳等有氧运动,以锻炼心肺功能为主,但对肌肉力量的锻炼较少。所以,这也提示我们想要通过运动延寿,力量锻炼必不可少。力量训练对保持肌肉、防止肌肉流失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有研究发现,40岁后每周进行2次肌肉力量训练,能够明显降低全因死亡率,并对心血管和癌症死亡率产生积极影响。推荐三类40岁后最佳的力量训练:自重训练(深蹲、俯卧撑)、弹力带训练、健身器械训练。
此外,增加握力可以试试握拳、握力球、握力器等针对性练习,增强手部肌肉力量。
2. 练健步走,增加步速
日常锻炼可以试试健步走,很多医生都有坚持健走的习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接受采访时说,为了健康,他坚持做的一件事就是——每天走路7000-8000步,而这个习惯他已经保持了20年之久。
他指出,走路是对老人最好的运动。他建议老年人每天最好能坚持走路6000-7000步,如果有时间,就多走几步,走得快一点,让心率稍微快一点,微微出汗是最佳状态。
此外,增加走路速度,可以尝试增加每分钟的步数,开始时可能会感到不自然,但通过练习可以逐渐提高。一般建议的步频是每分钟110步左右,根据个人体能情况,可以逐渐提高每分钟的步速。
3. 保证营养,控制腰围
到了一定年纪后,肌肉开始流失,逐渐出现消瘦,老年人应该更重视优质蛋白质的补充。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主任医师江华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有研究发现5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1/3左右的人,蛋白质摄入量达不到膳食营养指南推荐标准。蛋白质是肌肉合成最重要的原料之一,要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类食物的摄入。